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水平,了解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前景与发展的新趋势,切实达到污泥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要求,避免由此引起的二次污染,《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联合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际水协污泥专家委员会等单位决定举办”。届时将邀请相关的单位领导和专家到会作主题报告,针对污泥处理处置的标准实施、成熟工艺及设备正常运行经验、污泥处置政策等问题进行解答和研讨交流,同时为相关单位搭建推介城镇污泥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平台。
高铁:上海市富悦大酒店距离上海虹桥站约28公里,打车预计 100元左右,预计用时45分钟,也可站内做地铁10号线号线至宜山路站,继续换乘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距离上海站约40公里,打车预计140元左右,预计用时1小时,也可站内做地铁1号线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距离上海南站约25公里,打车预计90元左右,预计用时45分钟,也可站内做地铁3号线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
飞机:上海市富悦大酒店距离上海虹桥机场站约28公里,打车预计 100元左右,预计用时45分钟,也可机场做地铁10号线号线至宜山路站,继续换乘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距离上海浦东机场约65公里,打车预计220元左右,预计用时1小时15分钟,也可机场做地铁2号线至世纪大道站,换乘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
题目:高压带式TJSD系列新产品在污泥深度脱水及环境存量污泥处理中的应用报告人:阮燕霞,上海中耀环保实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上海申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报告摘要:介绍目前污泥处理处置国家相关文件政策、以及有关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城市生活污泥生物处理的技术模式,重点介绍污泥好氧堆肥处理和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的技术现状,并结合几个典型案例介绍当前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的工程化现状。
高铁:上海市富悦大酒店距离上海虹桥站约28公里,打车预计 100元左右,预计用时45分钟,也可站内做地铁10号线号线至宜山路站,继续换乘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距离上海站约40公里,打车预计140元左右,预计用时1小时,也可站内做地铁1号线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距离上海南站约25公里,打车预计90元左右,预计用时45分钟,也可站内做地铁3号线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
飞机:上海市富悦大酒店距离上海虹桥机场站约28公里,打车预计 100元左右,预计用时45分钟,也可机场做地铁10号线号线至宜山路站,继续换乘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距离上海浦东机场约65公里,打车预计220元左右,预计用时1小时15分钟,也可机场做地铁2号线至世纪大道站,换乘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
高铁:上海市富悦大酒店距离上海虹桥站约28公里,打车预计 100元左右,预计用时45分钟,也可站内做地铁10号线号线至宜山路站,继续换乘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距离上海站约40公里,打车预计140元左右,预计用时1小时,也可站内做地铁1号线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距离上海南站约25公里,打车预计90元左右,预计用时45分钟,也可站内做地铁3号线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
飞机:上海市富悦大酒店距离上海虹桥机场站约28公里,打车预计 100元左右,预计用时45分钟,也可机场做地铁10号线号线至宜山路站,继续换乘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距离上海浦东机场约65公里,打车预计220元左右,预计用时1小时15分钟,也可机场做地铁2号线至世纪大道站,换乘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出站后约2公里到达酒店(可步行、骑行或打车)。
注:各代表需开具哪种类型发票就填写哪种,如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普通发票,需四项信息填写完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近年来,我国城镇(园区)污水处理事业蒸蒸日上,为改善水生态环境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既是水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工程设施,也是水污染物排放的重点单位。为进一步规范污水处理环境管理,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法规,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城镇(园区)污水处理涉及地方人民政府(含园区管理机构)、向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纳管企业)、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等多个角度,依法明晰各方责任是规范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现行法律和法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履行好以下职责:一是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建设规划。二是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建设城镇(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吸引社会资本和第三方机构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污水处理设备。三是合理制定和动态调整收费标准,建立和落实污水净化处理收费机制。四是做好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五是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赋有监管职责的部门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纳管企业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持证排污、按证排污,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一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工业污水进行预处理,相关标准规定的第一类污染物及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处理达标;其他污染物达到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工艺技术要求后方可排放。二是依法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并主动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自觉接受监督。属于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的,还须依法安装使用自动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运营单位共享数据。三是根据《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税〔2014〕151号)、委托处理合同等,及时足额缴纳污水处理相关联的费用。四是发生意外事故致使排放的污水可能危及污水处理厂安全运作时,应当立即采取启用事故调蓄池等应急措施消除危害,通知运营单位并向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运营单位理应当对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负责,不得排放不达标污水。一是在承接污水处理项目前,应当充分调查服务范围内的污水来源、水质水量、排放特征等情况,合理确定设计水质和处理工艺等,明确处理工艺适合使用的范围,对不能承接的工业污水类型要在合同中载明。二是运营单位应配合地方人民政府或园区管理机构认真调查实际接纳的工业污水类型,发现存在现有工艺无法处理的工业污水且无法与来水单位协商解决的,要书面报请当地人民政府依法采取对应措施。三是加强污水处理设备运营维护,开展进出水水质水量等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开运营维护及污染物排放等信息,并向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报送污水处理水质和水量、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等信息。四是合理设置与抗风险能力相匹配的事故调蓄设施和环境应急措施,发现进水异常,可能会引起污水处理系统受损和出水超标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污染物溯源,留存水样和泥样、保存监测记录和现场视频等证据,并第一时间向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与住建、水务等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依照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监督指导,推动各方依法履行主体责任。(一)督促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推动落实管网收集、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等相关工作。推动各地按照《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要求,将经评估认定为污染物不能被污水处理厂有效处理,或可能影响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的纳管企业的污水依法限期退出污水管网。
(二)督促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或园区管理机构因地制宜建设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对入驻企业较少,主要产生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园区,园区污水可就近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对工业污水排放量较小的园区,可依托园区的企业治污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或由园区管理机构按照“三同时”原则(污染治理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分期建设、分组运行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冶金、电镀、有色金属、化工、印染、制革、原料药制造等企业,原则上布局在符合产业定位的园区,其排放的污水由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三)督促纳管企业履行治污主体责任。按照“双随机”原则,检查纳管企业预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自行监测等情况,监督检查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使用自动监测设备,及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的情况,推动监测结果与运营单位实时共享。指导纳管企业通过在醒目位置设立标识牌、显示屏等方式,公开污染治理和排放情况。指导监督纳管企业编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处置,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四)督促运营单位切实履行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负责的法定责任。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将服务范围内污水调查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强化对运营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处置的指导和监督。督促运营单位向社会公开有关运营维护和污染物排放信息。
(五)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各方签订运营服务合同和委托处理合同的指导服务,并督促严格履行。通过政府管理部门与运营单位签订运营服务合同的方式,明确项目的运营与维护、污水处理费、双方的一般权利和义务、违约赔偿、解释和争议解决等内容。鼓励运营单位与纳管企业通过签订委托处理合同等方式,约定水质水量、监测监控、信息共享、应急响应、违约赔偿、解释和争议解决等内容。在责任明晰的基础上,运营单位和纳管企业可以对工业污水协商确定纳管浓度,报送生态环境部门并依法载入排污许可证后,作为监督管理依据。
各地要根据受纳水体生态环境功能等需要,依法依规明确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既要避免管控要求一味加严,增加不必要的治污成本,又要防止管控要求过于宽松,无法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污水处理厂出水用于绿化、农灌等用途的,可根据用途需要科学合理确定管控要求,并达到相应污水再生利用标准。相关管控要求要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并严格执行。水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较重、生态用水缺乏的地区,可指导各地通过在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等关键节点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措施,与污水处理厂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加强对纳管企业、污水处理厂的监管执法,督促落实排污单位按证排污主体责任,对污染排放进行监测和管理,提高自行监测的规范性。严肃查处超标排放、偷排偷放、伪造或篡改监测数据、使用违规药剂或干扰剂、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备等环境违法行为。
对水污染事故发生后,未及时启动水污染事故应急方案、采取有关应急措施的,责令其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相应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三)合理认定处理超标责任。
对于污水处理厂出水超标,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对由行业主管部门,或生态环境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会同生态环境部门认定运营单位确因进水超出设计规定或实际解决能力导致出水超标的情形,主动报告且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环境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危害后果的,依法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
笔者曾经揭露过一种神奇的药剂:COD去除剂,COD去除剂污水处理行内也叫屏蔽剂、掩蔽剂,其中的主要成分主要是氯的高氧化物,主要成分是氯酸钠NaClO3,属于一种强氧化性的化学药剂,通常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状晶体。
而其他的化学除磷的药剂(PAC等),折点加氯(次氯酸钠等)都是正常的去除污染物,并不是干扰监测设备的结果,作者觉得并不是干扰剂,而是物化法的应急手段!
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山东济南已处理垃圾渗滤液120.1万吨来源:齐鲁晚报
日前,《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发布,对于济南垃圾的处理,尤其是垃圾产生的渗滤液处理问题,也成了市民百姓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从济南市城管局获悉,自2017年9月以来,济南市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共处理渗滤液120.1万吨,浓缩液9.2万吨。11月24日,经省、市专家现场验收,中央环保督察和山东省环保督察确认的积存渗滤液、浓缩液全部处理完毕。
位于先行区孙耿街道的济南市第二垃圾综合处理厂包括光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主要承担着济南市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018年4月,济南完成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750吨/日扩建工程,缓解了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压力。但是随着全市垃圾量增长,垃圾填埋量大、渗滤液减量慢成为了济南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2019年8月起,济南市将市区生活垃圾合理分流至章丘垃圾焚烧厂和长清第三生活垃圾填埋场,有效地减少了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量和渗滤液产量,加快积存渗滤液减量。同时,通过稳定运行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400吨/日渗滤液处理设施、协调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及山东十方环保餐厨项目利用渗滤液解决能力余量进行有偿代处理,推进新建1100吨/日渗滤液+200吨/日浓缩液全量处理项目,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积存渗滤液处理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据介绍,为规范填埋作业,做好雨污分流,目前济南垃圾填埋场减小填埋作业面,每天填埋作业完成后,即用临时膜对作业面进行膜覆盖,日覆盖率100%。非作业区域垃圾堆体做全面覆盖,规范渗滤液收集和雨水导排,减少雨水进入垃圾堆体,全面做好雨污分流工作。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为规范和提高生活垃圾解决能力,解决填埋场渗滤液、浓缩液积存问题,改善垃圾厂周边区域环境,济南市城管局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提升和处理。建成长清马山第三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厂,大幅度的提升了济南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同时还积极建设生态防护绿色屏障,新增防护林300亩,净化空气,建设“邻利型”园区,目前防护林已达到900余亩。(完)
在2018(第六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五设计院副总工熊建英女士从上海老港固废基地概况、老港固废基地渗滤液处理厂概况、老港四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提标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案、老港四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提标改造运作情况和渗滤液处理新技术及应用展望五个方面对老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做出了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本次分享的内容是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报告分五个方面:
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位于上海浦东,距中心城区约70公里。它承担了上海7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任务。老港基地东面靠海,北面、南面以及西侧分别留有1km宽度的建设控制区,整个老港规划面积29.5平方米,建设实施区15.3平方公里,控制区14.2平方公里。本次演讲主要分享的是老港固废基地里面跟渗滤液处理有关的项目,目前基地中在运行的垃圾处置设施规模达到12900吨/天,其中填埋是9900吨/天,焚烧为3000吨/天。在建垃圾处置设施规模为11000吨/天,其中填埋为5000吨/天,焚烧为6000吨/天。
老港填埋场一期、二期,三期已经封场了,四期填埋场正在运行中,预计在2025年达使用上限。综合填埋场以及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中心位于整个基地的东南角,综合填埋场库容预计使用到2020年。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中心一期规模为3000吨/天,正在运行中,二期规模为6000吨/天,正在扩建当中。综合填埋场二期项目建设也已经启动。在整个基地的中心靠北部的位置,在建一个1000吨/天规模的湿垃圾处理项目。
老港固废基地中已建有五个渗滤液处理厂:老港一二三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规模为500吨/天,服务对象为一二三期封场渗滤液;老港四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规模为3200 m3/天,服务对象为填埋场四期渗滤液;老港渗滤液处理厂(综合填埋场一期配套渗滤液工程),服务于综合填埋场一期的渗滤液以及焚烧厂的渗滤液,规模也是3200 m3/天。三座渗滤液处理厂已建成,并在稳定运行中。基地中第四座渗滤液处理厂为老港综合填埋场二期配套渗滤液工程,服务对象是综合填埋场二期的渗滤液以及老港湿垃圾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规模是1600 m3/天。第五座渗滤液处理厂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主要处理基地库存渗滤液,规模为1500 m3/天。
老港基地里面已建成在运行的渗滤液处理设施的规模是8400 m3/天,还有1600 m3/天规模在建。老港基地的渗滤液处理规模在全国堪称最大。
老港基地中的渗滤液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填埋场的渗滤液,还有一种是新鲜渗滤液。填埋场的渗滤液的典型的特征是C/N比值失调,COD和总氮的比值在1.2到2.3之间,相对于生物处理法所需要的碳氮比值在6到8的范围,差距相当大。综合填埋场二期以及焚烧厂产生的渗滤液为新鲜渗滤液,碳氮比值比较好。
老港四期填埋场于2003年投运,分为4个建设阶段,总占地面积约82.4hm2。目前一、二、三阶段的库区基本已填满,四阶段正在填埋作业。四期渗滤液处理站一期处理设施于2006年6月投入运行,设计规模1500 m3/天,采用UASB+SBR工艺,即渗滤液处理最传统工艺。运行过程中,处理厂进行了多次技改,SBR池的解决能力提升到1800 m3/天,每座SBR池的解决能力由原设计的500 m3/天提升到600 m3/天,同时将一期UASB厌氧反应器改成两级生物反应池,另外增设了超滤膜组,形成MBR工艺,规模达到500 m3/天。经过多次内部改造后,老港四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总的处理规模达到3200 m3/天。
为提高渗滤液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并确保填埋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对老港四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老港四期填埋场在运行过程中,据统计,每天产生约为3000 m3的渗滤液,并且场地存量渗滤液较多。考虑到四期填埋场在2025年结束使用,最终维持现有设计规模3200 m3/天。
通过对水量组成的调研,填埋场中有2700 m3的老龄渗滤液,每天新产生的渗滤液是500 m3。对进水水质按两种渗滤液进行加权平均后确定,COD约为10000,氨氮约为3500,总氮约为4300,碳氮比完全失调。确定提标改造技术方案时,对6个调节池的水样,以及正在填埋作业的库区水样进行仔细的检测分析,主要的分析指标包括COD、BOD、氨氮、总氮、总磷等,以及无机非金属、氯离子。 通过水质检测分析能够获得如下结论:渗滤液总体呈现碳氮浓度高,营养成分不平衡的比例。氨氮是渗滤液当中长期的污染物指标,也是渗滤液达标处理的难点,在这一个项目中,检测到氨氮浓度在2000到2800之中,有机氮含量不高。另外检验测试发现,渗滤液盐分含量比较高。通过水质检测,对项目提标改造方案选择提出两个思路:一是维持3200 m3/d处理规模,现状渗滤液处理设施规模核减为2400 m3/d,新增1条处理规模为800 m3/d生产线。通过投加碳源保证脱氮效果。生化系统均改造为两级AO运行模式,深度处理采用纳滤,浓缩液采用减量化处理解决措施。二是维持3200 m3/d处理规模,在生化系统前增设汽提脱氨预处理系统,通过降低生化进水TN保证脱氮效果。生化系统均改造为两级AO运行模式,深度处理采用纳滤,浓缩液采用减量化处理解决措施。两个方案作比较以后,方案一因为要新建800 m3/天的生产线,完工以后再做改造,总体工期比较长;且碳源价格高,方案一投资和运行成本均较高。方案二为推荐方案。
1、新建2400吨汽提脱氨装置:来自厂外渗滤液调节池的2400 m3/d进入脱氨预处理设施进行脱氨处理,处理后的渗滤液进入脱氨出水池由水泵提升后进入进水均衡池;脱氨产生的副产品“碳酸氢铵”送至脱氨副产品车间,打包外运。
2、新建膜深度处理车间:新建膜深度处理车间一座,位于厂区南侧原停车场位置。膜深度处理车间内主要安装3200 m3/d纳滤设备、640 m3/d浓缩液处理设备及配套的辅助的加药、控制、酸储罐等设备。
3、均衡池及组合水池(改造单体):脱氨系统出水与填埋场渗滤液原液在均衡池经混合均质后泵送至5座MBR生化池,每组MBR池配置单独的进水泵和流量计。组合水池包括储泥池以及污泥脱水滤液储存池。
- 1#MBR池改造:由原一级A/O池改造为二级A/O生化池,需增设1道分隔墙。设计规模核定为700 m3/d;
- 2#MBR核减运行:2#MBR池由一期的UASB池改造而成为两级A/O池,现状处理水量为500 m3/d,本次升级改造工程,减量到400 m3/d运行;
- 3#~5#MBR改造:将SBR池改造为两级AO生物反应池,每座池子的处理规模核定为700 m3/d;
5、超滤车间改造:将超滤车间的19组超滤膜,按改造后MBR生化系统5座生化池的规模,重新分组优化,使超滤集成设备与MBR生化池规模对应,便于运行管理,也可充分挖掘生反池产能;此外,为保障NF系统稳定运行,将原50 m3UF出水钢罐更换为100 m3的玻璃钢罐。
6、新建管廊架:所有的管线全部用高架的管廊架来走,管廊架最多有三层,最少是一层,也就是说整个管廊架为这一个项目的落地提供了一个安装空间。
7、新建换热设备: 充分的利用填埋气发电厂发电机组烟气余热,每台发电机配置1台换热设备制备蒸汽供给汽提脱氨系统;换热设备紧邻填埋气发电机房露天布置,设联合钢平台方便各设备巡视。软水装置、软水箱、给水泵集中布置在钢结构雨棚内。
400 m3/d脱氨系统历时4个月建成。2000 m3/d脱氨系统历时5个月建成。400吨脱氨系统,在运行时,达到了设计产能的80%。氨氮去除率提出的是75%的目标,实际运行期间达到77%。
1#MBR系统历时5个月建成;3#MBR系统历时2.5个月建成。汽提脱氨过程可以将渗滤液原水中的Ca2+、Mg2+,以CaCO3、MgCO3形态去除,经汽提脱氨预处理后的渗滤液,具有钙镁离子浓度低、TN浓度低、COD与TN比值协调等特征,对MBR生物反应池及超滤膜组件的运行十分有利,可显著减少碳源投加量,缓解膜结垢现象,减少膜清洗频次,延长常规使用的寿命,以此来降低运行及维护成本。1#、3#MBR系统均已达到设计处理规模,并实现超量生产,且超量生产运作情况稳定。3200m3/d NF处理系统及640m3/d NF浓缩液处理系统历时5个月建成。清液回收率及出水水质均达到设计要求。
1. 汽提脱氨技术,削减生物处理系统的氮负荷,实现氮资源化利用。填埋场老龄渗滤液,进解析塔,再进脱氨塔,然后进入氨回收塔,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铵溶液饱和溶液,然后进入晶浆罐,经离心机脱水后,得到碳酸氢铵固体。
一是汽提脱氨技术,汽提脱氨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和餐厨污泥厌氧发酵沼液处理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提高老龄渗滤液的C/N比,为后续生物脱氮处理创造良好的水质条件,减少生物脱氮的外加碳源量,节约运行成本,并实现氮的资源化利用。
二是纳滤及纳滤浓缩液减量化技术,该技术与汽提脱氨工艺结合具有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